首届土库曼斯坦国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综述
为了推动土库曼斯坦国别研究,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于2017年4月22日在青海民族大学举办首届土库曼斯坦国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及土库曼斯坦国别研究中心主办。
本次研讨会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时段展开多角度多层次地讨论,主要内容牵涉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宗教、经济、手工艺术品等方方面面。与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共鸣,现场气氛严肃而活跃,许多观点的碰撞,不仅带来的是学术上的提升,而且对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有很多新的启发,这是一次富有特色和收获的学术盛宴,综合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的观点,现简要介绍于下:
一、关于土库曼斯坦的研究价值与现状
王建新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土库曼斯坦社会文化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文发言中谈到土库曼斯坦国的重要战略位置,地处中亚西部,其连接中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中立国属性备受关注。该国的中立国地位及其在中西亚地缘政治及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特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宏图展开的重要通道,相关专业研究势在必行。王建新教授就他对土库曼斯坦研究网络期刊文献数量的统计情况,深刻地反映出目前学界对土库曼斯坦的研究还比较少,涉及社会文化内容的研究十分薄弱,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王建新教授提出三点举措,即认清发展形势,创建优势学科;设置相应研究平台,组织整合研究队伍;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落实海内外各项研究。汤泰乐(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西方与中国对现代土库曼斯坦研究的比较》一文,较为全面展示西方国家和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外交政策和贸易等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他的结论是虽然目前对土库曼斯坦西方比较多,中国相对较少,但无论是从撒拉族和土库曼人在历史上的关系,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密切联系,都有利于中国学者做更多更好的研究,较西方研究将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此外,还有Eyüp SARITAŞ教授的《土库曼文学研究在土耳其》一文,苏联上世纪90年代解体土库曼斯坦独立以后,土库曼文学开始得到土耳其文学家的关注。在土耳其从事于土库曼文学研究的学者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土耳其生活或工作的土库曼斯坦人,二是本土学者的研究,尤其是土库曼高校设置了土库曼文学专业以后,是土库曼文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文章中对在土耳其的土库曼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评述。三位学者的发言给与会学者清晰地呈现了多年以来对土库曼斯坦研究的优势和弱势,对今后进一步做中亚国别研究给出一些很好的提示。
二、关于土库曼斯坦的语言研究
李树辉教授《Tyrkmæn的语源、语义和相关历史》一文,阐述了Tyrkmæn在乌古斯历史上、中亚历史上甚至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Tyrkmæn(突厥蛮)一词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克普恰克人的通称。随着历史的变迁,突厥蛮人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土著居民渐渐融合,成为土库曼、乌孜别克、维吾尔、阿塞拜疆、哈萨克、塔吉克、巴什基尔、卡拉卡帕克、鞑靼、土耳其等现代民族的重要构成成分。来自伊犁师范学院的塔里甫江·吐尔逊艾力博士针对“乌古斯”一词的词源及其指称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他用详尽的资料论证了它的来源非常的复杂,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讨。刘钊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先祖阔尔库特书》的语言特点从语言和文学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他的发言使学者对这本书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文学角度更加侧重于韵文的特点,语言角度更加侧重语言形态特点,绘声绘色的发言十分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库尔班江·卡得博士的《马赫图姆库里同代维吾尔族诗人哈拉巴提语言中的乌古斯方言因素研究》一文对维吾尔族诗人哈拉巴提诗歌当中乌古斯语言同维吾尔语、土耳其其他乌古斯语言进行比较,认为诗歌当中确实存在乌古斯方言的特征,对察合台文学作品语言中所表现的乌古斯方言因素需从不
同角度进行研究,如诗歌格律、时代和区域、抄写者背景等因素。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Guvanc Hytay的文章《土库曼语及其方言》,该文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土库曼语方言,也试图阐明各方言的结构以及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各方言的相似点和差异进行了论证。目前为止在中国很少可以见到这样的材料,使人深受启发。土耳其学者Nebil的论文《A Turkmen Union:Karamanids》,尕勒曼人在土耳其的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试图探讨尕勒曼的来源。马伟教授的《土库曼语与撒拉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谈到,土库曼语和撒拉语被认为是乌古斯语言,它们的关系早就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但是两种语言系统的研究还没展开,撒拉语早在近800年前从其他乌古斯语组语言中分离出来,撒拉语和其他乌古斯语组之间的比较,不仅对探究撒拉族族源有所帮助,而且对构建乌古斯语组的语言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库曼著名诗人马赫图姆库里作品研究
米娜瓦尔·艾比布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文章《土库曼斯坦著名古典诗人马赫图姆库里及其诗歌作品研究》根据土库曼文的一些材料,从诗人生平、作品的特点包括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作品研究状况等方面对马赫图姆库里及其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卓玛(大)教授(青海民族大学)的《民族精神的记忆和创新——试论马赫图姆库里诗歌中父与子的意象》一文,对马赫图姆库里诗中父亲和儿子的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不仅体现土库曼人的原始记忆,并且由此可以看出土库曼人在未来的民族精神方面动态以及多样性的文化形式。雷庆锐教授《民族精魂的书写者——论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创作》一文,诗人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诗歌创作,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宗教性、深刻的哲理性和劝谕性,表现了土库曼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意识,十分具有感染力,是土库曼民族精魂的书写者。卓玛(小)教授在《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抒情结构》一文对其诗歌句法、修辞、律动等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探究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独特审美特质。此外,青海民族大学冯晓燕老师的论文《历史深处走来的秉烛人——马赫图姆库里·斐拉格与屈原诗歌比较》、丁琼老师的论文《马赫图姆库里诗歌与<诗经>之比较研究》李清老师的论文《审美与救赎——试论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悲壮美》都是对马赫图姆库里诗歌与中国古典诗人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东方文学的视野对其作品进行解读,做了一些很有益的讨论。在下午下半场由研究生组成的学生论坛里,同学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马赫图姆库里及其诗歌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四、 关于土库曼斯坦社会文化历史研究
马成俊教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撒拉族》一文主要是从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及意义,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以撒拉族为视角,讨论历史上的撒拉族与丝绸之路的关联,特别是撒拉族与土库曼人在历史记忆、共同语言、共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同性与相似性,可以成为我国与中亚各国实现“民心相通”的潜在条件。充分发挥撒拉族的优势,疏通与中亚各国沟通的心理和民间渠道,使之为国家战略服务,打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突破口。韩中义先生在《丝绸之路沿线宗教文化多结构考察》一文中做了宏观的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宗教文化在中亚地区以带状形状存在,同时也有层状的形式,将共时和历时相结合,认为宗教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结果,对各个地区的人民应该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此外,赵晓佳教授(宁夏大学)的《土库曼地毯:土库曼人心灵和历史书卷》一文展现了土库曼斯坦的宝贝之一——地毯的独特魅力,对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观察力特别强的图文并茂的解说,地毯编制的劳作塑造了土库曼民族的性格,土库曼地毯是民族古老历史的一面镜子,是民族文化的历史载体以及历史重要的见证者,对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五、关于土库曼斯坦的经济研究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国家,历史上中国人民和中亚各族人民包括土库曼人民都是友好往来的好邻居,“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中亚国家包括土库曼斯坦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中土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两国在市场、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日益明显,双方在能源、交通、电信、化工、建材、纺织和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积极合作项目正在不断地推进,天然气等能源合作是中途互利合作的一个优先方向。黄军成教授对青海与土库曼斯坦多方面的交往情况做了自己的一些田野调查,在《“一带一路”视角下青海省与土库曼斯坦经贸合作研究》一文中谈到,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强和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尤其是与土库曼斯坦的交往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篇文章从青海省与土库曼斯坦合作的优势出发,对双方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经贸合作经验,提出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为青海省紧抓机遇不断挖掘双边巨大的经贸合作潜力提供行动参考。
六、 关于土库曼斯坦的史诗研究
Mustafa S. Kaçalin教授的《A Discovery about Islamic-Cultural Elements on The Book of Korkut and A New Oguzname》一文中,对《先祖阔尔库特书》在世界的传播以及它的一些主要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尤其重点介绍了书中有关伊斯兰教的一些因素,虽然对《先祖阔尔库特书》有过许多研究,但它依然有很多未曾揭露的精巧细节,Kaçalin教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土耳其学者Mehmet OLMEZ教授的论文《<乌古斯汗的传说>语言的几个特点》,他的核心观点是《乌古斯汗传》当中的语言特点不再使用比较早期的旧维吾尔文,而是语言特点更加接近晚期的察合台语,在这个文章中,它采用形态和词汇的证据来具体说明该传说使用的语言。菅原純教授(兰州大学)的论文《帕米尔彼岸的:传承:从现代维吾尔文字文化看乌古斯传说》,主要是对这部古老的史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对中国贵州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图书馆收藏的《乌古斯汗传》的版本的比较,发现了两种传承脉络十分有价值。陕锦凤副教授的论文《论<乌古斯汗的传说>的史诗魅力》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图腾崇拜,分析了该史诗的文化价值。
虽然中土两国经济合作日益加深,但是从学术角度而言,我们对土库曼斯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关于土库曼斯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土库曼斯坦的研究对我国来说迫在眉睫,国内高校也应该担负起此责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青海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智力方面的支持,为中土友谊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文学艺术等学术交流使得两个国家多个国家之间互相了解文化,为中土进一步实现习主席讲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尤其是“民心相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刚刚结束,而研究才刚刚起步,期待有更多的研究佳作问世。
上一条:西方与中国对现代土库曼斯坦研究的比较 下一条:赴土库曼斯坦考察报告
【关闭】